![]() |
||||||
![]() |
![]() |
![]() |
![]() |
![]() |
![]() |
![]() |
第三章:四二七大游行
美国NBC晚间新闻主播Maria Shriver
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今天不顾政府的禁令走上街头。学生们呼吁民主,要求进行政治改革。人们在下了台的领导人胡耀邦的追悼会会场前举行了示威。
刘晓波
(四月十五号)当时我正在纽约。每天都通过报纸、广播听到了很多这样的消息。在纽约的所有中国人一般见面,朋友见面,议论的中心兴奋点就是这件事。那个电视的镜头对我的冲击特别大。我当时就想,大家在美国这里议论,离国内这么远,与其在这里坐而论道,不如回去。
我四月二十六号从纽约上飞机,回国在东京机场换飞机的时候碰到从国内出来的一个人。他说,“你还回国干吗“四·二六社论”都发了,说这场运动是被一小撮人在幕后操纵的、有组织、有预谋的、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动乱!”
[《人民日报》四月二十六日社论的通栏标题,人们阅读墙上报纸的镜头]
解说词
《人民日报》四月二十六日的社论将示威谴责为一小撮人阴谋挑起的动乱,强调“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动乱”。
在党报上出现这样一篇社论,就是给运动定了重罪。
刘晓波
这样的话,我回国的危险性就更大,而且我当时还去问了还有没有当天返回美国去的飞机票,我说飞机票能不能改。后来这个时候在我那飞机的地方,广播已经开始了,就是东京飞往北京的班机,现在已经开始登机了。我听到那个声音之后,觉得没有必要再犹豫了,就上飞机回去吧,该死该活反正就是那么回事了。
吴国光
“四·二六社论”一发表,就表明当局已经确立了以强硬行动来对待学生运动的这样一种基调。共产党对于一个社会事件的反映,往往都是要在它的传媒里发一个声音。以前很多《人民日报》社论都是毛泽东亲自写的,比如说反对右派,这样一些非常重大的政治运动,都是由毛泽东写一个社论,然后由《人民日报》把它发表,然后就导致这样的事情。所以在四月二十六号社论一发表,大家都知道,这是邓小平表了态,所以才会发这样的社论。整个社会的预期就是当局会对学生的进一步行动采取很强硬的措施。
梁晓燕
我们非常生气,觉得政府简直是愚昧、昏了头了,我们就觉得。这是什么语言?完全是文革时候的语言。“四·二六社论”的整个一套思维方式和这套语言跟七六年“天安门事件”时的社论一模一样。就连社论里头的话都是一样!因为我们经历过那个年代,我们都知道那个“天安门事件”是以什么结局来结束的。
[一九七六年一月前往纪念碑为周恩来送花圈的人流]
解说词
“四二六社论”让许多人回想起另一场葬礼后发生的事件:一九七六年的“天安门事件”。
[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的周恩来遗体]
解说词
一九七六年一月,周恩来总理去世了。周恩来与毛泽东一样,是新中国的缔造者之一。
[黄昏,北京长安街上,群众向载有周恩来遗体的灵车告别的场面]
追悼周恩来的官方影片中的解说词
首都人民难以抑制他们的悲痛。他们聚集在长安街的路旁,等待灵车从这经过。
[长安大街上送灵的群众悲痛欲绝的面孔]
解说词
人们普遍认为周恩来在领导人中比较温和、宽容、富于同情心。
正如八九年人们借用悼念胡耀邦来发泄心中的不满,七六年人们也曾以对周恩来的怀念来表达他们对政府中极左派的愤怒。
[长安街上缓缓行进的灵车经过天安门]
追悼周恩来的官方影片中的解说词
请停一下吧,敬爱的总理!这里是天安门!
您是否记得我们在此一同欢度过的节日
我们的耳畔还响着您爽朗的笑声,
我们的泪中还映着您温暖的目光。
敬爱的周总理啊,我们多么想念您!我们多么需要您!
[送灵人泪流满面痛哭失声的脸部特写]
在中国,大人物的逝世总是蕴藏着某种危险。
周恩来曾是邓小平的保护伞。
文革后期,周恩来为重新起用邓小平尽过力。
在周恩来追悼会上致悼词的是邓小平。
然而,周恩来的逝世却导致了邓的又一次下台。
[邓小平在周恩来追悼会上致悼词]
[清明时节街头抬着周恩来遗像、胸前戴着白花的人群]
[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堆满了花圈]
解说词
那年清明节,成千上万的人自发聚集在广场,为周恩来献上花圈。
人们朗诵诗歌、发表演说。
毛泽东接到报告,说悼念活动的真正用意是反对伟大领袖。
警察奉命将花圈收走,却有更多的花圈出现在广场。
警察奉命驱散人群,但是人们却烧毁了一辆警察的宣传车。
毛泽东终于下令出动工人民兵。他们手持木棒,绑架逮捕反抗者。
《人民日报》把广场上的这一事件定性为“一小撮人挑起的反革命事件”。而幕后的总后台则是“死不改悔的走资派”邓小平。
[天安门前的批邓游行]
(口号)坚决维护文化大革命的胜利成果!愤怒声讨邓小平的反动罪行!
解说词
邓小平再次遭到批判,被撤销了党内外一切职务。
直到毛泽东逝世后,他才重新上台,成了最高领导人。
一九七六年的“天安门事件”得到了平反。
广场的这一幕历史此时又被官方赋予了相反的意义:成了体现人民意志的革命运动。
[《国际歌》乐曲,一九七六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悼念周恩来的镜头再次出现]
[《国际歌》乐曲叠换为一九八九年的天安门广场上吾尔开希指挥下的学生齐唱]
解说词
然而十三年之后,当另一位领导人的逝世又导致了新的抗议时,邓小平政府又捡起了当年大批判的陈辞滥调。
又一次,最高领导人接到报告,说他本人是悼念活动的矛头所指。
又一次,示威被定性为由一小撮人挑起的颠覆活动。
又一次,上面做出了无法撤销的决定。
王丹
学生对“四·二六社论”一点准备也没有,根本也没有想到政府会这么快、这么穷凶极恶地马上把运动定性为动乱。我觉得如果不通过上街游行这种大规模的方式,我们无以跟官方的这种舆论机构抗衡,我们不会让全国人民知道我们到底是怎么回事。
[学生的会议]
解说词
中国宪法规定人民有言论、集会和游行示威的自由,但法律又严禁人民的敌人进行“反革命煽动”。“人民”和“敌人”如何区分,却必须由党来判定。
这次,学生们到底是“人民”,还是必须被镇压的“人民之敌”
[文革宣传画——红卫兵的巨拳握着有如马铃薯一般的刘少奇、邓小平]
梁晓燕
一共四五个朋友一块儿,全是当教师的。那么我们就在说,因为听说明天会出动大量的军警,当时我们都很担心。我们说,我们都约好,明天我们都参加自己学校的学生的游行。我当时是毫不犹豫,我说应该去,而且我觉得这种时候应该表明我们的态度。
[四月二十七日游行开始飘扬的标语横幅高喊口号、列队前行的学生
群众
(口号)打倒官倒!爱国无罪!坚持改革!
解说词
四月二十七日清晨,北京各高校的学生涌出校门,向中国的政治中心天安门广场进发。
群众
(口号)爱国无罪!正义永存!
[警察的防线]
解说词
北京的警察全体出动,封锁了所有的重要路口。
军警广播
...未经许可的游行示威都是违法的,一律禁止。
王丹
我们当时确实感到很危险,很多同学写了遗书。因为我们听说中央已经调了军队,准备游行的话就镇压。学生自觉性非常高,因为大家知道既然政府已经说我们是动乱了,我们就要用自己的切实行动向人民表明我们不是动乱,没有打、砸、抢,没有反党反社会主义。
群众
(口号)新闻要讲真话!民主万岁!
赵洪亮
很多的工人对这很愤怒。他们说学生在搞动乱,说学生他妈的动乱。当时我心理状态就这么想的,我说这学生如果说他要不对,是不是你也别来警察,你也别来大兵。我是一小伙子,北京年轻人那么多,早他妈的把学生给打跑了。事情正好相反,正因为学生说得对,说出了我们工人农民的心里话,我们才去支持他们呢!
戴晴
那一天我激动得不得了。那个时候同学们举着钱箱,他们用纸糊的钱箱,一路募捐。我掏钱就往钱箱里塞。然后我看到有的同学流汗,就到冰棍车给他们买冰棍,到队伍中给他们送冰棍吃。那时候我是全心全意在支持这次行动,因为无端地给普通人加政治标签,然后接着迫害,是共产党的看家本事。好,现在学生反抗的就是这个,就是在用自己的信念、生命、和前程,用这一切来和这个不合理的制度对抗。
[学生面对警察的防线]
不许打人!不许打人!
当时我确实是出去时很担心,我真怕会出现一种流血冲突。我一直告诫我的学生,一旦发生冲突不要动手。那次冲突满厉害的,已经差不多都快踩死人了。我在里头已经被挤得七倒八歪的,拥得不得了。警察跟学生的队伍已经搅成一团。但是我也是确实知道警察也是接到了不许打人的命令,确实没有动手。他们只是作人墙阻挡。
[学生冲破警察防线]
解说词
学生队伍没有受到更多阻拦,继续朝天安门广场进发。
梁晓燕
学生本来冲破了封锁有点兴高采烈,再加上市民的呼应,一下把学生的英雄感给激起来了。后来已经成了一个狂欢节了。因为也没有危险了,周围又有这么多人看着你们表演,你就好象是在表演一样。最后我就是这么一种感觉了。和我出去时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游行队伍到达天安门广场]
解说词
这是不寻常的一天。学生不顾政府的三令五申上街游行,而这次对抗最终又以和平方式结束。
政府当天表示愿意与学生对话。
[满载武警官兵的卡车从学生队伍旁驶过,车上的军人与两旁的学生相互挥手]
梁晓燕
过去从来没有过双方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制约的这样的一种努力。也许这本身是一种很好的契机,如果说这种模式能够被人们自觉的意识到的话。可是我就想历史的契机是很容易被人忽视的,也很容易被放过的。那么以后的事实的发展确实就不是这样了,确实是一种很遗憾的事情。
刘晓波
我刚回国的时候,我对学生提出的建议也都是这方面的建议——不宜再搞大规模的上街游行,当这种大规模的东西造成一定声势之后,那么我们就应该回到校园里去,借这种声势先争取到校园内的民主。
Chapter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Index
中文主页
| 关于影片 | 音像图库 |
民主墙 | 六四史料
| 网站导览 | English
©
Long Bow Group, Inc. All Rights Reserved.